濤濤 網站設計文章及欣賞
對 UI 設計師而言,Banner 或許是最 “熟悉” 的設計元素 —— 日常工作中,我們習慣將精力傾注于色彩搭配、創意構圖,卻常忽略其布局樣式對信息傳遞效率的隱性影響。事實上,Banner 絕非單純的視覺載體,它更像產品與用戶對話的 “第一窗口”:無論是首頁首屏的活動推廣,還是內容頁的分類導航,其布局設計直接決定了用戶能否快速捕捉核心信息,甚至影響產品的轉化效率。今天,我們就從視覺表現與布局策略兩個維度,拆解 Banner 設計背后的邏輯,探索如何讓 “好看” 與 “好用” 真正統一。
濤濤 平面設計
在快節奏的成人世界里,我們總在尋找一份能卸下疲憊的 “治愈劑”—— 有時是一首老歌,有時是一塊童年愛吃的糖,而對許多人來說,意大利插畫家 Andrea Antinori 的作品,就是那劑能瞬間喚醒童心的 “視覺甜糖”。作為兒童插畫界備受喜愛的創作者,他用看似隨性的筆觸,勾勒出一個滿是歡樂與自由的世界,讓每個看到畫面的人,都能暫時跳脫出生活的瑣碎,重回那個敢用色彩肆意表達的童年。
濤濤 設計管理與成長
10 天前,微信突然彈出客戶羅總的消息:“祝總,展會廣告展位能排版嗎?很簡單,就 3 張圖 —— 一張頂部圖,兩張海報。” 我盯著屏幕愣了幾秒,心里犯嘀咕:“‘簡單’這兩個字,在設計里從來都是坑。” 沒成想,這個看似簡單的銑刀展會設計項目,讓我在 AI 輔助、客戶微調與價格博弈里打了一圈轉,最后連自己都忍不住問:“我的設計,真的這么廉價嗎?”
濤濤 移動端UI設計文章及欣賞
做個人中心時總被開發吐槽 “沒設計感”?明明把頭像、數據、動態全放上去了,卻總顯得雜亂、廉價,用戶找不到重點,開發還覺得 “你這設計沒章法”—— 這大概是很多初級設計師的常見困境。
2025 年開年,設計界便迎來多場 “重磅發聲”—— 從象征國家權力的白宮 LOGO 迭代,到定義時尚語境的秀場布景,從承載企業歷程的周年標識,到傳遞東方書藝的海外展覽,不同領域的設計作品以各自的方式,詮釋著 “設計如何成為身份、場景與文化的載體”。這些事件看似分散,卻共同勾勒出當下設計的核心邏輯:好的設計從不只是 “視覺好看”,更是 “意義的精準傳遞”。
幾何字體,總給人 “理性、規整” 的第一印象 —— 方的框架、圓的弧度、直的線條,似乎只需拼接基礎圖形就能完成。但真正優秀的幾何字體,從來不是 “冰冷的圖形組合”,而是藏著比例、慣性、情感的 “細節藝術品”。印尼設計師 Martin_K 在幾何字體設計中,用 “蛇” 字的負空間勾勒、“感恩節” 的屬性疊加,為我們揭開了關鍵:幾何字體的豐富度,藏在對結構的拆解、對細節的精準把控,以及對 “理性圖形” 與 “感性表達” 的平衡里。
當一根緞面繡線在棉布上蜿蜒,勾勒出娃娃領的弧度;當幾何色塊與鮮艷針腳碰撞,撐起一件迷你裙擺 —— 印尼藝術家 Irene Saputra(藝名 Nengiren)正用最傳統的刺繡工藝,做著最時髦的 “角色穿搭實驗”。她筆下的 “nona kecil”(印尼語 “小女孩”)系列,不是靜態的玩偶,而是每天都有新造型的 “時尚 Icon”,在針與線的交錯間,完成了手工藝與現代時尚的溫柔對話。
濤濤 用戶研究
在數字化產品無處不在的今天,用戶與產品的每一次點擊、滑動、停留,都在無聲地傳遞著一種 “感受”—— 這便是用戶體驗設計(User Experience Design)的核心戰場。它不是單純的 “畫界面”,也不是孤立的 “做交互”,而是一座連接產品戰略與用戶需求的橋梁,更是讓冰冷代碼擁有 “溫度” 的魔法。無論是 B 端企業級工具,還是 C 端消費級 APP,優秀的用戶體驗設計都像一位隱形的 “服務者”,悄悄解決用戶的痛點,放大產品的價值。
打開一款 B 端數據監控平臺,若滿眼都是高飽和的紅橙黃綠,你會因信息雜亂無法專注;使用一款兒童 APP,若通篇是沉悶的灰黑色,孩子會因缺乏吸引力迅速離開。這些設計 “翻車” 的背后,本質是對色彩的認知偏差 —— 色彩從來不是 “裝飾元素”,而是傳遞信息、引導情緒、塑造體驗的 “核心語言”。
打開一款外賣 APP,若點單流程從 “選餐 - 結算 - 付款” 變成 “選餐 - 填地址 - 選支付方式 - 確認訂單 - 付款”,你大概率會中途放棄;使用一款辦公軟件,若常用的 “數據導出” 按鈕藏在三級菜單里,你會忍不住吐槽 “反人類”。這些讓用戶 “糟心” 或 “順暢” 的瞬間,背后都藏著同一個核心 ——用戶體驗設計(User Experience Design)。
藍藍設計的小編 http://www.dzxscac.cn